:::

校史簡介

建校緣起

50年代各地教育資源缺乏,為提供人民受教育的機會,政府鼓勵私人興學。天主教嘉義教區首任主教牛會卿有鑑於雲林地區的教育需求,順應斗六地方人士之要求,本著耶穌基督救世愛人的精神,在當時擔任斗六鎮長的吳開興先生(後為本校第一任家長會長)積極促成下,鎮公所秘書葉世珍先生(改制為斗六市後的第一任市長)協助完成價購虎溪里近30名地主私有土地約5公頃,提供為永久無償使用之校地,加上嘉義教區提供2公頃,總計7公頃校地,終於在長滿含羞草的荒地上,創辦了正心中學。

建校經費大部分由羅馬教廷撥款與畢耀遠神父(荷蘭籍,現為虎尾若瑟醫院神父)在美國募款10年所得,建校經費始有著落,終於民國50年完成建校大業。

「正心」校名的由來

「正心」兩個字來自大學八條目中:「格物、致知、誠 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簡單的說就是大人之學,是培養完美人格,修己治人的學問,也就是將「小人」(小孩)教育成「大人」。正心中學「全人教育」的理念也是由此而來。

「正心」的發音又近於「聖心」,耶穌基督犧牲捨命、 救贖人類的「神聖愛心」以及聖母瑪利亞的「慈母愛心」是全人類敬仰感恩的兩個「聖心」,這與教會所提倡的教育宗旨:「敬天愛人」不謀而合,所以正心中學的英文名字就訂為「SACRED HEARTS HIGH SCHOOL」班級稱號「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則是郭校長本著宗教家的胸懷,期使學生養成優良品格為要而訂定的,並以「正、心、誠、意」做為校訓。

完全中學的開始

民國57年奉准增設高中部,招收高一新生。同年,國中部班級數達23班。爾後因辦學成效佳,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優異,獲得極多家長的認同,國中部及高中部逐年增班,至民國85年增至目前班級數的規模。

增設音樂、美術班

民國75年鎮西國小成立音樂班,4年後的畢業學生因縣內沒有任何國中設置音樂班,學生面臨須跨縣市就讀的情況,於是在外界的請求下,也因吳友梅校長富有極高的音樂涵養及對音樂的喜好,為在縣內推廣音樂教育,遂答應此項請求。因此本校於民國79年,成立國中部音樂班及美術班(後稱為藝術才能班)。民國82年增設高中部音樂班。

全人教育的堅持

在第一任校長郭藩神父的墊基下,正心中學的辦學宗旨在發揚耶穌基督的福音精神,第二任校長吳友梅神父更認為學生若只會讀書而不會活用的話,將來能寄望他們能做什麼事?確認了「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在課程安排上我們堅持正常化教學,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歷史、地理、公民、體育、童訓、家政、音樂等,每一個科目都同等重要,沒有主、副科之分,堅持全人發展。

自民國56年開始舉辦露營活動,58年移至華山國小營地的華山露營至今仍每年舉辦,用4天3夜的活動來檢視童軍課程的教學成果,讓學生體驗在團體中領導與被領導的重要性;暑期的班際合唱比賽來培養同學合作的能力;舉辦各式球賽、游泳比賽來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民國61年開始每年於聖誕節前舉辦仁愛健行,以學長帶學弟、學姊帶學妹的方式一起完成25公里的路程,募得款項用來協助弱勢團體的需求,用實際行動來實踐耶穌愛人的精神。

之後接任的陳憲一校長、丁振源校長及現任的林佳慧校長均曾為正心中學教務主任,充分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及目標,這些年來仍堅持「全人教育」,而校友們在各行各業的優異表現,也證明了教育方向的正確。

追求卓越

教育是長久的事業,在全人教育的堅持下,學生的表現可圈可點,在各個領域的競賽獲得優異成果。對外競賽部分獲獎無數,也有獲得全國、世界比賽冠軍的紀錄。

  • 誠意樓舊照
    誠意樓舊照
  • 全校大合照(民國51年)
    全校大合照(民國51年)
  • 早期的集合場
    早期的集合場
  • 第一次華山露營(民國58年)
    第一次華山露營(民國58年)
  • 腳踏車遠征(於民國72停辦)
    腳踏車遠征(於民國72停辦)
  • 正心人必修的游泳課
    正心人必修的游泳課
  • 一年一度的班際合唱比賽
    一年一度的班際合唱比賽
  • 每年母親節舉辦的感懷親恩活動
    每年母親節舉辦的感懷親恩活動
  • 外交小尖兵獲全國第一並獲邀至美國華府進行訪問
    外交小尖兵獲全國第一並獲邀至美國華府進行訪問

    民國99年由陳韋君、蔡珮岑、蔡珮珉、林虹瑜同學組成的隊伍參加由外交部舉辦的第八屆外交小尖兵比賽獲得全國冠軍,這是此項比賽第一次跨過濁水溪的冠軍。

  • 張文于同學獲亞洲、世界物理奧林匹亞金牌
    張文于同學獲亞洲、世界物理奧林匹亞金牌

    民國102年張文于同學參加第十四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榮獲金牌獎(台灣第一名)、第四十四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榮獲金牌獎(世界第五名)。